close

文化產業期末報告

四文資三        9542005  李家安

農夫,一直以來都是社會中最基層的工作,而台灣因開發後,農村的青壯年人口更大量流失,務農的年輕人慢慢的減少,隨著科技的進步,網路的發達,許多新興的部落格受到現在年輕人們的歡迎與喜愛,其中花蓮有位農夫-小劍劍[1],透過部落格推銷自己所栽種的稻米,搭配自己所畫的插畫,以及平常與朋友們一起拍的田間KUSO影片,增加知名度,進而做稻米推銷,除了讓大家了解他們平常的辛勞外,也讓我們看到農夫們對每粒米的照顧以及呵護。

但就這樣,我們又如何將農業轉變為文化產業,怎麼去做?又要怎麼做?農業一直是我們生活的根本,早期人們靠狩獵為生,但因為人們一起生活,使之形成了聚落,但因人口變多,狩獵風險較大且資源多方競爭,就有了農業,人們透過農業使得食物資源得以補充,慢慢的農業生產成為人們主要的生存方式之一,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,就有神農氏教人們務農的傳說,透過如此的神話,讓人們產生一種崇拜,時代在變,社會也跟著進步,工業化後,農業開始沒落,農村壯年人口流失,務農的人越來越少,為使農業再進步,為有創新且轉型,在這講求心靈享受的社會中,農場紛紛轉為休閒農業,提供平時職場上拼鬥的人們一個好好放鬆的地方。

首先要問,為什麼要轉型,前面提及,花蓮的農夫小劍劍,透過網路部落格行銷自產的農產品,但能像他如此的人又有多少,他只能算是少數,因為少數,他擁有他的獨特性,而他成功的背後,也滴落了許多汗水,從不會用電腦,甚至連開機都不懂,慢慢學習,在每天農田忙完後,自我摸索,沒有一刻放鬆,才能有今天的成就,透過網路部落格方式,創造出獨特性的稻米品牌-劍劍好米,除此之外,在網誌上解決網友對稻米的問題,並讓大家認識稻米的不同,以及分享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,透過逗趣可愛的漫畫,使得稻米在我們心中的刻板印象轉型,原來米不只是只有吃飯而已,還可以拿來送人,經由創意加工,讓人們送禮時不在是送餅乾、糖果…等,米也可以當做送人的米禮盒,透過這些,讓他的米有了吸引人的地方,我們在看他的網誌時甚至會有:「我也想買一個」的念頭,他讓我們有了心動的感覺。

     

603010的定論<如圖>來說,我認為,60%在於他與我們的生活方式雷同,彼此熟悉度高,我們都會上網,都會逛部落格,30%是彼此職業的不同,我是學生,而他是農夫,最後的10%,是他對生活的態度所激發的獨特創意,他所產生的魅力不在於稻米文化本身,稻米文化對他來說只是一個跳板,加上他的獨特創意,透過包裝,網誌漫畫行銷,彼此結合使其稻米充滿魅力,而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在於他的稻米品質優良,隨著社會進步,人們開始重視休閒生活,強調健康,因應健康需求,有機食品、養生餐也慢慢的出現,人們不再強調大魚大肉,反而注重食物的精緻,像是日本的懷石料理,目的在於吃七、八分飽卻不是吃到撐,他也透過這些訴求,進而推行養生糙米、胚芽米及有機米等,讓我們不僅吃,更要吃得健康,因為身體健康,我們會感受到安心,而他的保證,也讓我們感受到安心,當人們對未知事物感到安心時,就會去使用。

產業與在地結合後,產生出一種在地的獨特性,小劍劍的稻米與在地結合,透過社區營造辦理割蹈體驗營,讓參與的人們體驗農夫割稻時的辛苦,在活動期間加入些控土窯、做桶仔雞等較早時候的活動,以及兒時常聽到巷口有賣米香的人會說「要爆了!要爆了!」的米香,透過親身體驗,產生認同感,這也是社區營造常用方法。或許,會有人說,他所賣的東西,只會在台灣裡有而已,根本走不出國際,但要反問,為什麼要走出國際,他透過網路,創意包裝自產稻米,透過稻米比賽來讓自己的稻米獲得肯定,市場或許侷限在台灣,但也因為如此,他才可以顧及到品質,而不會因為大量銷售情況下,品質跑掉了、客源流失了,如此一來,什麼都得不到,我所認為的文化產業需要慢慢推廣,如同煮飯一般,若在電鍋[2]跳起跳一剎那,就打開鍋蓋,鍋內所煮的米反而無法熟透至米心,反映到文化產業來說,太快速的發展只會使原味流失,而使之變調,如此一來只會走向失敗的道路,文化產業就像葡萄酒一般,越陳越香,歷史越久,所累積的故事就越多,文化厚度也會隨之增加。

但這裡所提及的並不是指原地踏步而不創新,任何一個產業若不經過創新思考,很難晉級至下一個層級,跨出原有的圈圈,就我個人為例,大一加入系學會,在剛開始若要舉辦活動,都是跟著學長姐們的腳步,一步一步的學習,他們所舉辦的活動,例如:家聚[3]是他們從前面傳下來的傳統,他們檢討會的內容,就是他們的經驗,而在我們當家做主時,卻依然如同他們一樣,跨不出這圈圈,無法將活動求新求變,也讓學會無法受到系上同學的重視,經營學會就如同經營社區,經營個文化產業般,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實務實習。

要讓系學會變成一個文化產業,如何做,又要怎麼做,他又為什麼要成為文化產業,最後,或許會有人問,文資系學會是產業嗎?

文資系學會為什麼不是產業?它是個社團,但社團就像個縮小的社會公司,在這之中,我們像系上同學收取會費,並且以其用之於系上同學身上,辦理對內活動,使學長姐學弟妹們彼此認識,更透過戶外活動讓同學們除了唸書外也能夠出來活動身心,協助籌組系籃、系排及系桌,參與對外比賽,提升系知名度,除此之外也辦理對外活動,如:文資週、雲藝市集,提升自我知名度,另外推行班及學會制度,透過同學參與學會一同舉辦活動,培養認同感及成就感,從系所自我認同開始,讓學會產生魅力,同學才會因此熱烈參與學會活動及事務,學會所生產的東西是無形的,活動能力、領導能力、企劃能力…等,所以我認為學會是個產業。而背後所擁有的文化意涵,是上課學不到的,而學會要轉型成文化產業,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,要讓一個地方產生魅力,並不是一朝一系的,更何況是這個汰換率極高的社團活動。

要如何實行轉型,我認為,以現有學會層面,很難進行創新,因為我們跨不出既有領域,又何來創新,唯有提昇自我之條件才能創新,除透過參與校外活動及營隊,提升自我能力外,透過學習複製,能夠激發我們思考,然後再創新,與其他學校社團互相交流,拓展校外人脈,在這裡,強調吸收新知,畢竟學校內之社團彼此重複性太高,互相學習的成效有限,若能與全國性社團學習交流,必能跳脫出現有範圍,進而帶動學校社團發展,如此一來,文資系之地位將與之提升。就現實面而言,所上研究生多數為社會上與文化產業有相關之實務人才,先與之學習才是前進的開始。

學會現在所面臨之缺點在於無法吸引系上學生,主要原因多以學會無法給學生們一種「想要好」的信念,而學會的性質也不是學生們的興趣所嚮,當人們面對興趣缺缺的事物,又怎麼會想參與呢!如同辦理社區營造一樣,對居民沒有好處的事情,他們又何必要浪費力氣參與呢!要怎麼吸引學生們的目光,是很重要的,我們所舉辦的活動若有利於他們,自然而然大家都會跑出來參加,根本不用三催四請的,很明顯的例子:家聚,只要有得吃,系上參與率都會特別高,以今年初所舉辦之期末家聚而言,我們拿掉了食物的誘因,很明顯的,參與的人就比往年少了許多,如何克服這種狀況,會是學會未來所面臨最重大的問題之一。

實地進行會是最困難的事情,但不經過地獄怎會到達天堂,應先從學會幹部之態度著手,且需培養團隊合作,學會是個團隊,若有人因此而偷懶,會使團隊造成很大困擾,培養幹部做人處事之態度,避免過度驕傲自信,策劃活動方面,我認為現有之活動應予以保存,並在策劃時使之具有故事性,創造故事增添活動色彩,接著改掉以往吃吃喝喝之型態,回歸本質,作學生彼此之交流,並且以有意義之活動取代,進一步形塑為系上傳統,再者,觀察系上之事務,定期實地走訪班級間進行學會意見調查,發行系上刊物用以提昇學會於同學心中之地位,除了使同學了解內部作業外,也能夠知道系上事務以及未來將要舉辦之活動,達到宣傳之作用,另外,學會經費有限,應與校外廠商合作,洽談彼此合作事宜,為系上同學謀取福利,若能達成此目的,就已慢慢跨出改變的第一步,如此一來學生對學會之觀點會有所不同。

結論:

花蓮農夫小劍劍對傳統農業進行創意包裝,透過創意創新達到保留傳統,就如同電影「海角七號」中馬拉桑的口號般「千年傳統、全新感受」,普通真空包裝的稻米,透過部落格行銷,再藉由創意創新包裝,雖然內容物只是普通的稻米,但卻有不同的感受,我們所體會到的,不只是稻米的味道,其中含有農夫悉心耕種的感覺,透過品質保證,讓我們能夠安心食用,因此談及若文化產業需要慢慢耕耘,不宜過度發展,最後,藉由前面創新求變的案例來看我個人親身體驗的學會,會何依然裹足不前,無法向前進,透過與理論之對話看到了學會之缺點,並提出如何做的論點,而這裡的論點需透過實行還有時間的考驗,才能看到成效。

 

 

 

 

參考資料:

吳意琳《史前館電子報》 88期(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)

劉維公/2006.《風格社會》。台北: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。

劉維公/2007.《風格競爭力》。台北: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。

~@小劍劍&開朗少男的奮鬥史@~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apple57655765-lui1981520/profile

 

 



[1] ~@小劍劍&開朗少男的奮鬥史@~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apple57655765-lui1981520/profile

[2] 這裡電鍋為傳統大同電鍋,非電子式電鍋

[3] 家聚:指系上同個號碼的學長姐及學弟妹們彼此的聚會,熱絡彼此間的情誼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per15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